第(3/3)页 其实前世,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海丰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制盐旧工艺,在那一年才改为这种煮海晒盐的方式,从此以后盐其实已经不是稀缺品了,海盐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不过朝廷一直通过盐铁专卖控制两个产品的价格,盐作为百姓的必需品,尽管盐专卖制度在形式上与赋税制度有很大不同,但实际上要通过售盐,收取民脂民膏,所以明清两朝才会衍生出盐引制度,商人想要贩卖食盐需要在朝廷手里先买一个许可证,有了这个东西就能去盐产地运输食盐贩卖了。简单一点说,就是那个时候盐供应量已经足够大了,但是官商勾结,垄断经营,确保每一个要吃盐的百姓得多交钱。 而池仇相信当年的禾女国,就是开发出这种晒盐方式,才能一举成为江南豪强。因为那个年 代貌似还只是煎煮法。 “那岂不是只要靠海,海盐产量源源不绝?” “那是自然。” “那为何我们现在吃盐还这般贵?” “可能此法还未普及吧。”池仇心中有些流血,难不成禾女国数百年来,仍然私藏这个秘方?应该不至于吧,晒盐法一旦形成,浩瀚的盐田不太可能不被有心人发现,方法很简单,只要稍加琢磨,并难复制。“或者是江南那边管控了。” 老杨义愤填膺:“真是太可恶了,这等利国利民的事情,他们居然不铺展开来。” 池仇安慰老杨:“自古以来盐铁就是专卖,铁这个并非大宗商品,老百姓用的不多,只有盐才是,其实盐也是上位者收税的一种方式,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老杨胡须翘了起来,怒道:“这种事情,你……唔……我明白了……”他长吸一口气:“如此说来,禾女国暴富,也不是不可能,现在我总算是明白了,但听你方才所说,这种方式并不复杂,又是靠天吃饭,为何其他江南诸侯不学,他们也有海呀,偏偏要花钱买禾女国的盐?” “这就不好说了。” 池仇想到以前史书看到的:自古淮南扬州和楚州是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江都、海陵著名,楚州以盐城、涟水产量最大。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国盐业集散中心,唐代已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南唐立国后,以盐业为重要资本,制盐业成为江淮社会经济的大宗。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南唐改置泰州,置海陵监,加强了对盐业的管理。又在楚州设置盐城监,“管盐亭百二十三”。至北宋统一,盐城“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淮南盐利在南唐统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致后周南征取得南唐数州后,南唐盐场尽失,经济遭到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称愿意“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岁输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盐南属”,周世宗“不许”,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唐,同意“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从此,盐业成为后周政权牢牢节制南唐的一个经济筹码。 那时候没有发展晒盐法,为何江北的盐产量远比其他地方多呢?南唐没了江北盐场,就受制于人,这又是为何呢?其实仔细想想,也许北方日晒足,而南方雨水多,当然也可能是海岸线,北方的海岸线平整,适合晒盐,南方海岸线曲折,台风又多。 有很多地方想不通,可能有人文习惯,也可能是地理问题,或者是…… 池仇也只好淡淡的说道:“也许还有卤水的问题,毕竟海盐晒干之后,入口难受,若要食用还需要制成精盐,只要禾女国 掌控这个法子,他们的盐也会比其他的盐好吃,也未尝不可知。” 老杨摆摆手,谓然道:“罢了罢了,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就不管了,若是以后得空,我和材哥干脆去海边置片地,用你那法子煮盐去!” 池仇笑道:“那你们可别忘了我,好歹让我技术入股。” 老杨搓了搓手,眼神带点奸邪:“那你知道那卤水如何配置?” “不知道!” 老杨点了点他的脑袋,白了一眼:“那凭啥给你股份,你那法子我都记着了。”说完还可以抹了一下桌上的茶渍,虽然方才画的草图早已干涸。 “老奸巨猾!过河拆桥。”池仇也回了一个白眼。 “哈哈哈哈哈……”老杨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白花花银子可以这么赚,亏的材哥这些年在这里苦苦打拼,还要做那些犯人嫌,坏人名节的事情。” (本章完) 还在找"混迹在五岳大陆"免费? 百度直接搜索: "易" 很简单! (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