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京师周围,连同已经变法的地方,都已经走上了正轨。 皇帝已经不需要一直坐在紫禁城内批阅奏章了。 走向南边,或者走向民间。 就成了一种趋势。 熊浃转身离开了文渊阁,他要去做最后一班岗,等到皇上再次回来之后,也就是他养老致仕的时候。 刘天和也要跟着离开的时候,却被严嵩叫住了。 “严阁老。” 讪讪一笑的刘天和,满脸的尴尬。 严嵩不客气地问道:“是不是觉得,就你一个人聪明?” 其他衙门的人,都只是劝说了皇上一下,就不默认了皇上的南征,其中所蕴含的默契可以说是君臣之间和睦的巅峰。 刚刚熊浃的询问和愤怒的态度。 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在朝中为官,许多时候就要学会演戏,不但演给皇上看,还要演戏给自己的同僚们看。 能不能坐到那个位置,不但要看能力,也要看戏演得真不真切。 瞬间,刘天和的脸面就挂不住了。 “不要再耍小聪明了,好好地做事,比什么都强,若不随时此刻外面正在用兵,信不信你早就可以被人参一本,退下去了?” 严嵩的连续发问。 每一句都说在了刘天和的心坎上。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兵部的权利,极度的膨胀,让刘天和有了一种错觉。 仿佛自己已经可以和内阁相提并论了。 这么想,也没有错。 错的地方在于,一个武官,非要和文臣别苗头,到底是几个意思? “你也回去吧。” 严嵩挥了挥手。 在别人看来,内阁首辅的权利是被分解出去了不少,可若是先找皇上的想法来看的话。 内阁的权利是增加了。 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不会明了其中真正的东西。 正如老百姓们一直猜测,皇上耕地,用的是不是金锄头一样离谱。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