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河间风云 第254章 山左小镇(一)-《混迹在五岳大陆》


    第(2/3)页

    一些公子、千金,有些讲究的官商,更愿意请专人雕刻或者选择更加精美的木牌竹片作为自己对美好愿望的承载。

    于是精明的生意人就出现了,在外面许多店铺都是工艺作坊,他们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许愿牌,除了木的、竹的、金的、银的甚至还有玻璃的、玉的,好多富贵之人,都会在这里制作好许愿牌,再入虞庙,只需将一两银子供奉交给虞庙即可。

    这也是社会需求所致,无可厚非。

    “客官,要不要许愿牌,金的银的都有。”

    这是一家店铺,看招牌应该是个老字号,因为招牌黝黑、陈旧,招牌上写着“虞庙斋”三字,池仇将街道逛了大半,发现带虞字的店面比如“虞君”“虞庙”“虞女”的相对格局都比较陈旧,大多有些年头。

    而其他店铺,名字更加新颖一些,而且大部分标注的是“宴湖分号”四个字。

    诚然也可以说明那些店面总店可能比较大,也可能是其他地方的老字号,但池仇逛街主要图个新鲜,主要瞻仰下虞庙的古老,就好像曾经去过广州,逛了北京路步行街,总会觉得上下九更加有风(情qing)一些。

    步入店中,池仇才发现许愿牌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经营玻璃、玉器、文玩、字画等奢侈品和收藏品。这倒是让人很诧异了,方才走过街面池仇就发现了这里比想象中繁荣,但是这等高档一点的商号,不在城里,在城外,未免也太夸张了吧,即便有巡捕巡街,安保问题总归比不上城中,难道河间的治安这么好?

    进入店铺里面,池仇对里面摆放的镜子特别感兴趣,记得前世中国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铜镜。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称盛水的铜器为鉴。汉代始改称鉴为镜。汉魏时期铜镜逐渐流行,并有全(身shēn)镜。最初铜镜较薄,圆形带凸缘,背面有饰纹或铭文,背中央有半圆形钮,用以安放镜子,无柄,形成中国镜独特的风格。

    明代传入玻璃镜。清代乾隆年间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

    在许多“先贤”的努力下,五岳大陆貌似还没有工业革命,但许多事物都有一定的“跃进”。

    在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具里,笔、墨、纸、砚是最基本的文房用具,明清以来文房用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与“笔、墨、纸、砚”相配(套tào)的各种文具,主要有笔架、笔洗、水呈、墨(床chuáng)、砚台、镇纸、印盒、臂搁、印章等等。

    这些文具造型各异,雕琢精细,可用可赏,使之成为书房里、书案上陈设的工艺美术品,所以又被人们称作文玩。

    近现代才出现(应该是

    兴盛)的文玩核桃、各类手串等等芜杂产品也琳琅满目,占据了店面大部分的空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