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河间风云 第201章 宴谵议事(一)-《混迹在五岳大陆》


    第(2/3)页

    当年设立锦局,将一部分权力从城衙剥离出来,应对一些棘手的案件,在两者管辖范围方面有所出入,现在城衙的衙役捕快,大多以内城治安为主,遇到生死案,大多还会丢给锦局。虽然张冬说的是规矩,但显然有怠政的意思。

    晏成出列说道:“张提辖说的是,我们城衙也是有力无处使呀,锦局办案,又不许旁人插手,案件有时候拖的太长,后续就算派我们去跟进,那都物是人非,如何办的了案?而且城外的案子不归我们城衙,这报案人都不来城衙敲门,昨夜的事情,我们也确实不知,若是知道,如何会让菟儿深夜去验尸呢?”这晏成乃是宴家支族,五服开外,已经改为晏姓,但跟宴谵同辈,宴菟儿见了她也会称之为族叔。

    类似的话城衙也不知说过多少回了,这里面自然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在缺衣少粮、人相食的鲲鹏溟时代,西唐东虞甚至天下九牧不过是名义上主人,民间百姓经历数十年逃荒后,很少迁徙,因为他们发现各地都是一样,为了活命,他们会抢夺尸体,流民反倒成为最容易受到攻击的一群人,甚至不同村子相互攻击,官衙也无力管理,于是百姓之间开始形成庄头,也就是归顺某些强人,建寨自保,寻求庇护。

    随着天气好转,牧守代成为了九牧的代理人,他们开始管辖这些庄头,也纷纷任命自己的亲友接管这些庄园,他们为了接管这些庄园,自然少不得跟那些强人们作战,好勇斗狠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拥有世家背景的领主和苦难中熬出来的庄主成为势不两立的对头,弹丸之地的河间争斗不已,在河间,大部分都是平原,一旦气候好转、水质变好,农业恢复极快,这种争斗也随之成为各自扩大势力范围的恶斗。

    庄园制度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在辖内,各大小庄主不仅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军事长官,各自拥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俗称为“庄兵”。

    随着岩煌崛起,感受到威胁的庄主们开始联合,华夏联盟初步建立,在有外敌的情况下,华夏百姓到底是自古种田的人,不愿意真的吃人,只要能够吃饱,更不愿意被“只会吃人”胡人吃掉,于是牧守代能够暂时团结各州军力,各地领主也好,庄主也罢,都放下恩怨,尽量对外。

    如此一来,也给了庄主们合法化途径,他们通过军功逐渐获得合法的权力,领主和庄主渐渐合流,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但河间分裂的传统却保留下来。索金时代,更是加入了索金的城堡特色,这些

    庄园自给自足,只用缴纳规定的粮食即可,各地领主逐渐向封建领主靠拢,成为统领大片领地的武装地主,他们之间军事冲突和恩怨情仇更是精彩纷呈,世人称之为“大春秋时代”。

    随着兼并、吞并日益加重,各大家族为保持自己固有领地和军事力量不被分散,领主的子嗣后裔会被改名,剥夺其继承权,于是形成了亲族,晏成、晏淬就是这类亲族,他们会被领主以官员形式聘用,或在城衙工作,或军中服役,升迁比起客卿几率高不少,已确保统治家族对领地的控制。

    在河间,由于领主们常隐瞒领民的户籍,人口难以统计,于是拥有护城河的城被称之为大城,没有护城河的被称之为小城,再结合领主的爵位,制定缴纳供奉的数量,这是河间特有的税制,领主若是想缴纳少量供奉,就不修护城河,但城堡相对不够安全。

    宴湖曾经是大城,被摧毁的旧城和小月湖,就是见证,但衰落过,现在居住的宴湖堡就是只有内城,并无护城河的小城,当然此时修建的外城墙,表示宴湖又重新步入大城行列。

    宴谵是个强有力的城主,宴湖从最初小城领主,变成了拥有九个城的城主,人送外号宴九城。

    随着宴湖势力范围的扩大,按照古制一般领主都会分封子嗣或者亲族管理收编的城堡,然而宴谵却不乐意分散国中力量,担心尾大不掉,这种例子在河间比比皆是,不少名门就毁于亲族夺权,而逐渐衰落。所以在宴湖除了晏淬在沛城行使治权外,其他八城的管理权皆在外人,亲族们自然有些不满。

    现在河间的领主制度下,有一种会分封各个城堡、庄园给亲族,拥有但是不再拥有军权,另外一种就是封建小集权,治权和军权都归宴湖城主所有,由城主任命官吏管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