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写诗赞道“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 建基泡馍馆位于西安市南门外的南关正街,属于清真菜,是一家几十年的老店,非常适宜朋友聚餐、休闲小憩。 为了避开高峰期,古老师特意将时间定在了上午十一点。 那天一起吃饭的只有古老师、二叔、马三和我,并没有让小凤与小东参加。想着没有他们在场,我们四人能更自在些。 吃泡馍时“掰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个巴掌大饼要掰成黄豆大小的均匀小粒,没有多半个小时万难完成。 这时,点上四个凉菜,要一瓶好酒,边喝边聊边掰,惬意的很。 要酒时二叔想要瓶名贵的,却被古老师拦住了。 “自己人,不图那些虚名,西凤就好!”古老师诚恳的说。 二叔见古老师是真心实意,也就没有再客气,要了一瓶“墨瓶”西凤。 这一次,二叔真正地放开了。他显露出了能吃、能喝也能说本来面目,这让马三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推杯换盏之后,我惊异地发现,在座的四位都是酒中高人。 且不说论酒时见解深刻而独到,且不说敬酒时的相时而动,且不说渴酒时的真诚与豪爽,只是这一个小时内四人喝了四斤的量,而且人人脸不红,言不乱,行动自如,足够令他人侧目。 我在上大学之前是不敢喝酒,甚至连酒味都不能闻太久。一旦接触了酒,轻则皮肤潮红、出疹、瘙痒、潮红,重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医生将这称之为酒精过敏。 作为我上高三时的同桌,朱纯洁自然知道我这个毛病。每当我惹恼了她,她就会用酒精绵球在课桌上划三八线,而且是真正的“三八”线,她占课桌面积的八成,而只占三成。 我无法找她理论,因为酒精绵球划出的线是看不见。 浓烈的酒精味道令我恐惧,只好上课时将课本举在手上,上自习时拿着本子去后面的空桌上坐。 上了大学以后,准确地说是在得了那个所谓的“羊癫疯”以后,我酒精过敏的毛病不治而愈,而且有了千杯不醉的特异功能。 其实我是挺羡慕那些醉酒之人的,他们可以借酒浇愁,可以大醉不醒,还可以酒后吐真言,尽情发泄心中不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