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行事方针-《铸秦》


    第(3/3)页

    何况他也不忍心看到和自己同期的学子,一天十二个时辰,休息时间严重点都不够两个时辰。

    自己腿脚不好,没法参与进去,也正好乘着这个机会为他们添砖加瓦一番。

    俩人一拍即合,当即就朝着后城的书院去找他们的授业恩师。

    徐端静这边的学堂再次开始兴起,不过为了和法家学院区分,专门开设了一个全年龄的学院。

    专门教授四种笼统的学习种类,礼(德育),乐(音乐),射(体能),书(识字,书写),数(数术,计算)。

    一切适龄学子,都可以进驻学习。

    这个还是徐端静将上古时期,君子六艺中删减了些许之后,和老先生邹察商讨出来的结果。

    共分六期,为期六年!

    大考之后,剩下的时光就是进入初等一些学府,开始接触比基础教育高出一个层次的知识。

    笼统的学习后,就是一次大考,合格者就可以进入徐端静率先开设的法家学府。

    这一项徐端静也直接照抄了科举制。

    为了能普及教育,徐端静还和云光商议,年满六岁者就必须强制性入学。

    这个举措甚至和一些税收减免互相挂钩。

    徐端静为儿子的打算中,还有一个工学院,还有一个文学院。

    文学院东炎王朝中的大儒那叫一个多,可工学院就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这年头的工,甚至还比不上埋头摆弄田地的农民。

    只不过徐端静很清楚,要解决低端的生产效率,技术对于国家运行的基础骨架可不能缺少。

    要想解决生产力,就必须要出现科技爆炸,提高生产技术。

    只有科技手段上去了,才能用最少的力气创造最大的效益。

    只不过,现在这个西域贫瘠之地,除了一些打铁,木工,泥瓦匠这样的手工艺者,何谈科研咯!

    想到这里徐端静揉着眉心很是疲惫。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