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甚至还有一部分官员,坚信杨家后人自有风骨,绝不会草菅人命危害乡里。 于是,上书弹劾汪直污蔑。 如今苦主已到京城,若是不审理此案,那么必然民心动荡。 可若是依法审理,杨家所犯罪行,便是抄家流放都不为过。 可偏偏,杨家曾经出了个杨荣,历仕五朝。 如今的文渊阁中,还有杨荣的事迹呢。 思来想去,朱见深都觉得,这案子,不办也得办,所以为了防止那些执笔写史书的史官说他听信宦官谗言,一言蔽之,这案子不仅要办,还要办的漂亮,让那些人无话可说。 于是,朱见深神来之笔的在早朝之上,让那些苦主亲临声泪俱下痛诉杨家恶行。 不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 不是喜欢辩驳? 那就去跟苦主辩去,他倒要看看哪些官员在这么多苦主面前还能睁眼说瞎话,说杨家无辜,汪直在泼污水。 对朱见深的这一招,笙歌默默的点了一个赞。 与其君臣在朝堂上扯皮,倒不如抽身作为旁观者。 如同烫手山芋般的答案落下帷幕,而汪直这个西厂提督,也正式进入了所有文臣的视线。 小小的宦官,搬到了显赫的杨家。 几十年的清名,化为虚无。 “还真是会咬人的狗不叫。” 一时间,在不少官员心中,笙歌成了那会咬人的狗。 狗:关我屁事。 笙歌:何不以溺自照面。 换句话说,怎么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罕见的,在这场文臣讨伐笙歌的口水战中,商首辅保持了沉默。 那些证据,他找不出任何漏洞。 那些进京告状的苦主,他也亲自询问了。 甚至,他还派遣了家丁前往福建了解情况。 事实证明,汪直没有构陷污蔑,杨家之罪,不胜枚举。 甚至曾经有有求告无门的苦主为了掀起些许浪花,一头撞死在县衙前,试着以命换公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