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样一来,石油就成为了一柄悬挂在东洋头上的致命利剑。 在明年的诺门罕战役(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日军关东军遭受苏军重创,苏日暂时媾和。 东洋南进势力加强。 1940年5月荷兰本土沦陷,荷兰王室流亡英国。 英美荷三国开始联合协防东南亚。 1940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命令结束年度例行演习的太平洋舰队,不是按例回美国西海岸,而是留驻珍珠港,实施对日威慑。 1940年6月12日英国与泰国在曼谷签署《英泰互不侵犯条约》,目的缓和中南半岛局势。 同日,泰国与东洋签署《日泰友好条约》,伴随着这一条约的签署,东洋势力开始在中南半岛的大力渗透,加强了南进的战略地位。 明目张胆的和英美抢夺东南亚霸权。 1940年7月20日,美国宣布对东洋实行道义禁运,—— 至此,美日开始了实质性的加速碰撞。 不断提速着双方的战争进程。 而这时候,对东洋引诱最深的已经不是中国大片贫瘠的领土,而是南亚的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婆罗洲油田(加里曼丹岛)。 要知道在偷袭珍珠港前,婆罗洲油田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了700万吨。 也就是说只要占领了婆罗洲油田,夺取皇家荷兰壳牌公司的炼油厂,所获得的燃油,已经完全能够支撑东洋下一步的地球争霸。 所以说句难听点的,虽然中国这时候一直把日军当成唯一对手,可是在诺门罕战役以后,日军就开始有意的控制在中国的兵力投放,以稳定消化,政治诱降为主。 转而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投注到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因此在杜剑南看来,中国空军的任务并不是要和日军航空兵不死不休的死磕。 而是要用一次次犀利的局部空战,打疼日军航空兵,减少日军飞机对中国人民的杀戮。 来一次打一次。 手来断手,脚来剁脚。 打疼,打记性他们。 然而却不至于逼着日军从其它战场,抽调大量的机群进入中国战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