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其次,元廷收税实在是收的太夸张,几十年之后的税,也就是到了孙子那一辈的税都收了。 征税的名目也是各种各样,数都数不清。 各种缘由,导致了现在民间会种田的人,成了稀罕物,是真的少。 毕竟中原一带,人都没几个,你还指望这些人会种田?想什么呢? 而这本《农桑衣食辑要》如果操作的好,起码能教会这些百姓如何再次种田打粮,指导农业生产,这效果还是有的。 朱标被老朱这么一夸,也是变得有些腼腆,老朱,你这么说让人多不好意思? 朱标谦虚道:“此时还是杨宪专门负责此事,我只不过稍微提了两句罢了。” 老朱笑了笑,道:“标儿,说说看,当前我大明最紧迫的事是什么?” 朱标不假思索道:“当然是尽快恢复民生。” “那恢复民生首要呢?”老朱开始考校朱标。 “是编户齐民,要恢复民生,首先要摸清民间具体是什么状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若是盲目施政,只怕结果是适得其反。” 老朱点了点头,监国这段日子,朱标的长进还是不少的。 “说说看,你有什么想法。”老朱看向了朱标。 见老朱问到了这个,朱标笑了笑,对于这个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爹,你还记得孩儿上次写的治国八论吗?” “当然记得。”老朱直接将上次朱标写的那些东西给翻了出来,看这上面的痕迹,显然老朱看过无数遍了。 老朱点评道:“这治国八论虽有一些观点内容,但是所言太过空洞,具体施政参考这个还是不行的。” 朱标也是点了点头,道:“所以孩儿监国这些日子以来,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编户齐民,难点还是不少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根源在于地方宗族。朝廷的指令难以顺利在地方流畅施行。” “地方宗族会千方百计的隐匿自家的人口,财产等等。” “看来你有想法了?”老朱淡淡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