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庠序-《娇藏金枝》


    第(3/3)页

    此事朝中众相已先商讨,大臣有附议有反驳,本就争论不休,此刻一听有人拿出来说,帐篷内顿时争吵起。

    “此举承先帝之意志,启百姓之民智,如何弊大于利?”“先帝之意志是有无类,而非巧立名目增长民赋,让全村全族供应本村学童,就是增长民赋!”“乡学庠序各家各户皆可入学,且将来若有学童高中,也会回报村里和家族,这分明是弊人人皆利的好事,如何算巧立名目!”“各家学童只在庠序进学三年,而各家各户却要从生到死的缴纳银钱,供应其他学童,此举就是巧立名目,增加民赋”“既然增加赋税不利于民,那就全由户部拨款,专供庠序。”“说得巧,维持庠序学每年就需近五十万两,再增款项,导致支收失衡,国库空虚,谁来担责?”

    殿临时议政的大帐里是众臣争执不休。

    世家出身的旧党大臣看不上寒庶,而庠序有利于寒庶,本就是乾元帝为扼制世家垄断学识的手段之,他们自是极力反对。

    寒庶出身的新党大够臣受够世家排挤,对他们早有不爽,又哪能让这等好事被破坏。

    对方都卯足了劲地开喷。

    萧宣跟先帝此举,是给予了所有庶民读书识字,攀沿往上的机会。

    因而从先帝开始到现在,乡学庠序遍布各县乡,只份清,年七岁可入学,且无需束脩,限男女,哪怕黔首庶民也能识字读书,是真正履行了古圣所说的“有无类”。

    乡学之上,还分有县学、府学和州学,以及京都国子学,但想去“乡”以上的官学学,得通相应的科举考试,方有资格入。

    “诸位诸位”时任丞相的孟贺庭声喝止。

    孟相是先帝时的詹事府少詹事,名望甚高,因此场中纷争逐渐停下。

    年近六旬的宰相孟贺庭慢声提议:“让村族缴纳银钱供学童学,确有增民赋的嫌疑,而户部款劝学又使国库堪负重,若各退步,村族得强制村民缴纳银钱学,户部只给定名额的助学名额,得到助学名额的学童,由庠序供其笔墨纸砚与食粮。”

    萧宣跟他父皇为贫寒的庶民做了桩好事,出台庠序,资助寒民之子免费进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