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七夕-《娇藏金枝》


    第(2/3)页

    这是一首唐人写正月上元夜的诗,不过用在今夜也是很适宜的。

    所以说在明君的统治下才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萧宣除了夺嫡时的争斗外,几乎是一个没有受到丝毫争议而继成皇位的君主,不论是从他的出身还是他即位之前的功绩来说,在大行皇帝晏驾之后,他都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嗣位皇帝。

    无需置疑,自萧宣登基以来,朝中诸事甚为平稳,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动荡或是人心惶惶的事情,更没有什么“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先帝在时的老臣们依然可以各尽其职,各谋其事。

    民间也自然跟着安稳了起来,而且从先帝时就几次三番放松了许多对民间百姓的限制,到了元祐年萧宣掌权后,又一再放宽了坊市之间的宵禁,允许百姓们游乐等等。

    不仅如此,萧宣还有意打破一些原先固化的阶层限制。

    例如就在前儿早朝时,他还颁布了一道晓谕全国的圣旨,自元佑元年起,庶民之父母、有曾经为官家百艺匠师的、甚至是被人认为下九流的那些卖身求活的女子所生的,都可以像普通耕读之家的子弟一样参加科举乃至入仕。

    要知道在这之前,那些被官家登记在册的铁匠木匠们的孩子,长大之后就只能子承父业继续干铁匠木匠,受尽劳累而不得转行解脱,还有许多捕快、衙役、仵作、戏子、佃农、奴仆之子也是不能科考入仕的,更不用提那些风尘女子若是生下孩儿,更是要被人讥笑一生,在各种白眼和歧视中度过一辈子的。

    更有些离谱的朝代,还规定了“冷籍不得入试”的法令,所谓“冷籍”,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中往前三代没有人做过官、没有人获得过秀才或者举人的身份的家族,都是不能科举,走仕途的奇葩规矩。

    但从今日起,元佑皇帝萧宣顶着巨大的压力和一些迂腐老臣们反对的声音废止了这项流传了数个朝代的法令。

    当然了,他们想要为自己的子孙赢得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利,也还是得上交一笔固定的银钱税款。这既是为国库充收,也是在上品贵族和下品寒门的冲突之间设立了一个缓冲地带。

    民间百姓争相传告,整个国家在隐隐散发出一种如一颗成熟的石榴子般破裂开的蓬勃朝气。

    从统治者和上层贵族官宦之家的角度来说,其实这些可怜的,已经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们即便获得了可以参加科举的资格,在一段时间之内仍然是无法撼动上层大族的利益的。

    官宦王公之家的子弟,自小锦衣玉食,读个书识个字有的是儒师们奴婢们捧着追着去教会他们。而下品之家的孩子们,却连一卷书都不一定买得起。

    大都数都是靠手抄本习字,读书。

    这手抄本的字帖不知经过多少人模拟,已经跟当初名家的字体相差甚远。

    那些手抄书亦是如此,经过多人转抄,难免会出错。

    不用说,寒门子弟若是能中个秀才举子什么的,那肯定是他头悬梁,夜刺股勤奋苦读,举全家之力供他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