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所以在赵楷统治的北宋,半数幕职官和全部的伎术官,都要通过考试才能当上。另有半数的幕职官可以走征辟的路子...... 赵楷接着说:“但如今重开之朝,事事精进,并无门荫之弊,进士数量也少。所以幕职官、伎术官、学堂入仕之员晋升的机会很多。而帮助寒门之士考上幕职官、伎术官和官办诸学堂,就是诸位儒门名士需要去做的事情了。” “官家,”李清照接着又问,“不知这幕职官、伎术官要考些什么?吾等又该怎么教导学生,才能让他们可以考上?” 这些问题大概也只有李清照想搞清楚吧? 因为她是个女人,又生活在歧视女性的古代,不可能考上进士,只能当个老师......至于其他人,肯定还是想亲自做官的! 赵楷道:“幕职官和伎术官都是要办实事儿的......自然要考实学了! 既然是官,就要做好守土卫国的准备。所以不仅要修文,还应该习武。所以文、武、实三学都要会。而且这些人不仅可以考幕职官、伎术官,还可以考进士,还可以考炮、步、骑、工、辎等五军学堂和大学堂,也许还有海军学堂,因此要学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不过也不要让学生们没完没了的学下去......应该分级教学,由浅入深。一个学士从入学到学成,有个三年五载的也就差不多了。如果什么都考不上,还可以趁早改行,免得误了终身,变成一个措大。” 原来赵楷想要通过这些儒门精英办起来的是一些民办中学......这里四百多个儒,都是有点名望的大儒、中儒,如果平均十个儒可以撑起一所民办中学,那就是四十多所中学啊! 而一所中学下面还可以挂上十所蒙学,那就是四百多所蒙学。 一个儒家的教育体系,不就基本成型了? 成型以后还可以慢慢做大,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四十所中学就会变成四百所乃至四千所。平均每年可以教出多少学生?而这些学生,当然都是儒生了。 这样儒家的根基不就扎实了? 而且随着赵楷殖民全世界的事业,这些儒家中学和蒙学,也可以跟着一起往外扩张,儒家的教化事业不也就跟着出去了? 另外,这些儒家学校也是组织啊!而且儒家学校传播的不仅是文化、武艺、伎术,还可以传播儒家的世界观......比如“存天理、灭人欲”或是别什么。 “可是官家,”李清照眉头微皱,“您觉得吾等儒学之士,教得了文韬武略实学吗?” 是啊! 这些人就会写道德文章,不会实学也不会砍人啊! 赵楷笑道:“诸位不似孔子之通也无妨,正好可以专心教道。至于所传之学,咱们可以慢慢商量,定出一套教材,再因材施教......因诸位之材,来施以教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