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好诗!好诗啊!-《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3/3)页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首小诗,在朱载坖的口中念出,很有种奇异的韵味。

    胡宗宪听在耳中,心里立刻就浮现出了一个小青年。

    此人名叫戚继光,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孟诸,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人[也有祖籍东平说,山东登州卫籍(今属山东蓬莱),生于济宁。

    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其父戚景通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世,就让戚继光迅速赴京办理袭职手续,但尚未等到戚继光回家,他就去世了。

    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

    十九岁的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经过清理整顿,颇收成效。

    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题了一首名为《韬钤深处》的诗,诗中最后两句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不过,随后那一段海域,就被俞大猷所率领的舰队,给当成了练兵的场所。

    导致的结果就是,戚继光刚刚写了这样的一首诗,转眼就变成了现实。

    此次胡宗宪领命重启大明四卫,需要的就是有才能的将官,刚好戚继光就很符合他的心意。

    无论是领兵打仗,还是谋略布局,训练士卒,都有着一套自己的想法。

    尽管在许多地方,这种练兵和排兵布阵的方法,已经跟不上大明新的形势了。

    可胡宗宪在看过了士卒演练之后,还是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因为他发现,这一套战斗方式,居然意外地很适合剿灭倭寇和海盗。

    也就是现在沿海的倭寇,都别俞大猷给沉到了海里去了,才没有了用武之地。

    “好诗!好诗啊!”

    朱载坖突然兴奋的一扬手里的小本本,开心的说道。

    "嗯,确实是好诗!"

    “此人的诗句,很有才气!”

    不管是陆绎,还是滕祥立刻应声附和。

    很久都没有见到朱载坖开心了。

    此时,突然因为这人的诗句,就解开了一点裕王殿下的心结,那肯定是好的不能再好的诗句。

    就是不知道写诗的人是谁。

    必定要上门拜访一下才行。

    只有胡宗宪满脸茫然,这句诗写得是不错,可也没有到那种绝顶的层次,难道是他判断诗词的水平,降低了?

    不应该呀!

    自己好歹也是进士出身。

    兵法或许不是很擅长,写文章也不一定最好。

    可最起码地辨别诗词好坏,还是有能力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