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吃了一根黄瓜。 有四处转悠了一圈,米饭就已经做好了。 和平常吃的粳米不太一样,哪怕做饭的人手艺很好,米粒也依旧看起来太软,仿佛稀饭给煮干了一样。 试着吃了一口,米茬还有点硬。 口感不是很好,将就着用凉拌黄瓜,三两下吃完之后,就很怀念记忆中凉拌黄瓜是要放辣椒的。 再好的美食,一旦少了辣椒,似乎就少了一种人间美味。 “口感确实不太好,不过产量还算让人满意,一亩地多出来一成的粮食收获,也足以养活许多人了。” 朱载坖只求不要轻易地饿死人才好。 至于好不好吃? 总比没有吃的要强的多。 “育种容不容易?耕作的身后,麻不麻烦?” 朱载坖看过大明这个时期的老百姓们,是怎么去种植稻米的。 方法简单粗暴,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耕作。 若是耕作麻烦的话,百姓们还不一定乐意去做。 强行推广,是很容易弄出乱子的。 “工序我们已经想办法简化到了最低,育种也很简单,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这种稻谷需要水多的地方,才能够丰收,一旦缺水的话,就会大幅度地减产。” 老农说着这种稻谷优缺点。 两者都很明显。 到底值不值得推广,就让朱载坖犯难了。 大明的气候可是反复无常。 推断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情况,还是能够做到的,可一个月,乃至于半年时间就不成了。 风险太大。 百姓们遭不住这样的损失,大明朝廷也没有办法担得起这样的损失。 “把种子的消息放出去,具体情况也说明白一点,若是有条件合适的人家需要这样的种子,也是一种收获。” 想了想,朱载坖还是觉得,让百姓们自己看着办,才是最佳的方法。 有没有人会因此不去看注意事项,导致最后亏本? 朱载坖认为,大有可能。 但那也是第一次有人丰收之后的事情了,在第一次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观望。 而有了一次丰收之后。 才会有人跟风,也会有人利令智昏的做出错误的判断。 当然,若是运气不好,真的遇到天灾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朱载坖能做的就是,把种子的卖的便宜一点。 “接下来,你们又要辛苦一段时间了,最新的种子,也已经种下,就看你们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稻谷和麦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