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嘉靖想着辽东的时候。 朱载坖也在想着辽东,种子和高产作物,都已经有了,现在缺少的就是土地。 在他的印象里,辽东的土地,应该是很肥沃才对,粮食的产量也是最高才对。 谁知在打算选地方种植的时候,才发现,在大明,辽东就是一个苦寒之地,没有人的产出不说。 每一年为此朝廷的支出,也是很大的。 “你们会不会搞错了?辽东的黑土地,那么肥沃的地方,居然没有人去耕种?” 不是很确定的朱载坖,再次问了一遍。 没道理,好东西都没有人看得上,难道又是一出琼州府的那种治理方法? 演道院中。 已经来此干活的陈振龙,瞧着一圈用琉璃砌起来的房间,光量很足,据说就是在冬季,也可以模仿春秋的环境,让本来不属于这个季节的瓜果蔬菜,长出来食用。 正好奇者,突然就听到裕王愤愤不平的质问,连忙转头看了过去。 只见一位老农,尴尬地搓了搓手。 “殿下,不会错的,辽东确实是那么一个情况,想要实现殿下口中地方丰收场景,就需要更多的人去耕种才行。” 如今的辽东,是个怎样的情况,没有去过的人,是不会明白的。 他年轻的时候,去过一趟。 苦寒是真的苦寒,但也像裕王说的那样,土地是真的很肥沃。 可周围的人祸,实在是太多了一点。 老百姓们,根本就守不住刚刚开垦出来的土地。 不过是最近两年好了一点,将官们不敢再侵占百姓们的土地了,那块地方才有了一点生机。 当然,也好的有限。 朱载坖闻言沉默了下来。 在思索了一下之后,也明白自己的询问,是无稽之谈,总是拿记忆中例子,来对比现在的大明,肯定是不对的。 “算了,慢慢来,我给你说的那种杂交作物,有没有成功的?” 人口的增长需要最短时间是十二年。 这个时代,可没有避孕的说法。 大明对遗弃婴孩的做法,有了严厉的措施,那么可以预见的事情就是,人口的增多,已经是可以看得到的地步了。 若是粮食的产量,一直上不去。 朱载坖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许都能够看得到农民起义。 尽管他已经开启了一点工业化。 可对如今的大明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有成功的,只比原来一亩地,多出一成的收获,就是口感不太好。” 说起了专业知识,老农就不紧张了,为了配得上自己拿到的高工资,人家也是连夜地请了先生,教他识字读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