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严嵩的新操作-《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2/3)页

    很快所有人折起来的纸片,都被装进了一个盒子里,摆在了最前方的桌子上。

    “去个人在大街上,找三个识字地前来读票。”

    既然一切都要凭运气,那么这种事情就做到底。

    自己安排人,肯定是有人不服气。

    那么随便找抓三个不相干的,想必就很能让人信服了吧?

    一个可能念错人名字。

    三个人总不能一起错吧?

    今日意外连连,让与会的所有人,都在目瞪口呆中,完成了对工部尚书的选择。

    内阁的做法,可以说开了官场选官的先河。

    消息被传出去的时候,知道的所有人都是一阵哗然。

    “严嵩的手笔是真的大,这样也敢玩?”

    朱载坖听闻之后,连最喜欢的冰淇淋都放下了。

    “谁说不是呢,现在许多报纸都在为了此事加刊,殿下,他们抄袭咱们的做法,会不会对工坊和工厂有影响?”

    刘敬堂问道。

    “影响是有的,或许这些大小主管,也觉得自己大小是个官了。”

    说完,连朱载坖都开始了哈哈大笑。

    他选择大小主管,是为了图省事。

    没想到如今的大明,选官也可以如此,真是长见识了。

    “对了当时得票最多的几人是谁?最终选上的那人又是谁?”

    朱载坖突然好奇地问道。

    “一共有三人,分别是周用,王以旂和文明。”

    “文明?”

    听到一个很奇怪的名字,让朱载坖都是一怔,刘敬堂却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是文明,不过最终选中的是王以旂。”

    “此人什么来头?”

    “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人,祖籍吴县(今属江苏),正德六年(1511)进士,任上高知县的时候,有过剿匪的经历,宁王谋反的时候,此人有功,后来还抄家宁王的同党镇守太监刘璟,再后来还总理河漕,功绩很高的。”

    刘敬堂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朱载坖一开始还以为此人是一名儒将,没想到人家也是懂水利的。

    这样看来,选出来的官员,水平应该还可以。

    “知道严嵩为何要这样做吗?”

    没有纠结,王以旂到底能不能做好工部尚书的职位,他只是好奇,一向把权利看得很重的严嵩,为何这一次舍得放权了。

    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

    一旦形成惯例,那么内阁首辅的权利,就要进行大幅度的缩减了。

    “据说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严世蕃,坐上工部尚书的位子,也不知真假,反正外面是这么传开的。”

    有人想要做官,但有的人,就是不想做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