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廷议-《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1/3)页
    刘敬堂和段朝用,现在是官身。
    不是说朱载坖想用就能用的,此时的做法就是先斩后奏,调任书册由吏部出具,转到礼部发放出来。
    被收回去的时候,一切都很容易。
    皇帝一句话就成,可想要往出来要人,就有一套很复杂的手续要办。
    而且这个关键时刻,两个部门卡一下朱载坖,也在情理之中。
    段朝用相对来说,只是借用,到时候工学院建成了,还会回到道学院之中继续做他的副掌院。
    只有刘敬堂不太好弄。
    一连三天的朝会。
    其他的方面的决议,都被一一通过,可轮到二殿下想要建立一所工学院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同意。
    朝堂上说话有分量的武将太少。
    文臣却难得的为了此次事情,默契地联合在了一起。
    “还请皇上三思,若是工匠的数量继续提升,种地的人又有多少?粮食歉收的话,是要影响整个大明天下的。”
    户部尚书陈经,已经发现了一点苗头。
    随着商业的盛行。
    朝廷确实有了更多的税收,可相应地,做工的人多了,一些有土地的人家,就做不到精耕细作。
    粮食产量并没有提升多少。
    这还是一些工坊之中,出售了不少的农具。
    若是不是如此的话,种地会更加艰难一点。昨年的秋收还会下降。
    而今年,虽然夏收还没有开始,但已经被一些人认为,夏收并不理想。
    “今年的收成,影响有多大?”
    嘉靖问道。
    朱载坖给他说的那些东西,他心中是很认同的,可要想有所改变,就得大臣们有人支持才行。
    而他强行通过的话,大明就必须呀稳定。
    粮食就是嘉靖最需要关注的事情。
    “一些小地方,能够种地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许多百姓们宁愿地空着,都要出去做工,而士绅的家中土地更多,到时候想要抢收,都不一定能够找到足够的劳力。”
    户部的权限,虽然因为税务的问题,缩小了一点权力。
    可其他方面消息的收集,绝对是很精准的。
    别的地方因为路途较远,还没有送上来,可京师周边还真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为此不少士绅大户,都已经提前开除了高工钱,让人来干活。
    至于有多少成效,只有夏收之后才会统计出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