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烘干房我懂,可底下这火道,九曲十八弯的,跟盘条龙似的,有啥讲究?” “讲究大了!”林东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起来, “这叫‘回龙炕’,热气在底下多转几个圈,才能散得匀,火候才稳。” “咱们烧沼气或者劈柴,热量一点都不能浪费!不但要烘得干,还要烘得香,锁住药性!” 说干就干! 整个靠山屯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轰隆隆地运转起来。 男人们平整土地,用修路剩下的“土水泥”打出光滑坚硬的晾晒场; 女人们则在场上铺开新编的凉席,空气里弥漫着竹子的清香。 几座土坯烘干房拔地而起,王老五带着徒弟,小心翼翼地盘着那“回龙火道”,每砌一块砖,都要反复校对,生怕出了差错。 村里一间闲置的库房,被彻底打扫干净,墙壁刷上了石灰,变成了窗明几净的切片作坊。 几张崭新的大案板一字排开,旁边是磨得锃亮的切刀。 最惹眼的,还是角落里几台奇特的玩意儿——那是林东凭着系统图纸,让王老五他们捣鼓出的手摇脚踏式切片机。 “柱子媳妇,你来试试这个!” 林东招呼着一个手脚麻利的媳妇。 她好奇地坐上去,右手摇着把手,左手将一根洗净的黄芪送入卡槽。 “咔、咔、咔……” 随着清脆的响声,一片片厚度均匀、状如铜钱的黄芪片,流水似的从机器另一头滑落出来。 “哎呀我的天!这可比用刀切快多啦!” 柱子媳妇一声惊呼,整个作坊的人都围了上来,满眼都是惊奇和羡慕。 接下来的日子,靠山屯彻底被一股浓郁的药香给浸透了。 采收、清洗、切片、晾晒、烘干…… 每一道工序,都有刘老药工瞪着眼监督,有林东制定的“死规矩”卡着。 “铁牛!你负责的烘房,温度高了半格!想把当归当成烤红薯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