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你没生活啊-《我翻拍真没想超过原作啊》


    第(2/3)页

    被枯竭的资源绷紧了、被命运拉扯到极限。惊魂动魄的日常,随时就可能会崩落。

    由素人演员武仁林(也是导演李睿珺的姨夫)和知名演员海清主演的《隐入尘烟》,肯定是近几年中国院线电影中的异类。

    异就异在上面说的,对于贫穷过于具象的描写。影片讲述的就是一对夫妇在西北农村的土地上耕耘的日常。

    夫妇之间,男的大龄单身且贫困,女的身患隐疾、不良于行。

    影片也从婚姻的初始,记录了夫妇两人从陌生到熟悉的全过程。

    观看时,你因为共情,而时时感觉到真实的痛感和虚弱:

    丈夫的静脉血从抽血管中不断游出、夫妇俩从一间破败但尚有生机的危房里被赶到另一间危房、大雨来了要把烈日下辛辛苦苦堆好的砖石冲毁……

    影片的调度和演员的表演非常巧妙,能让观众代入与己处境完全不同的两人。平房原本只是一间不起眼的农村自建房,但仰赖慢电影的力量,当你在长镜头里见证了一个寄托了爱、希望和汗水的家被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来,在其被挖掘机冰冷地摧毁时,就完全有一种切肤之痛。

    这些过于真切的生理痛楚,会让人想到罗兰·巴特笔下,卓别林饰演的无产者。

    卓别林并不扮演能言善辩、主张明确的底层反抗者。因为对于陷于贫困泥沼的人来说,具象化的饥饿已经耗尽所有能量:

    “在卓别林眼中,无产者依旧是饥饿者。他对饥饿的呈现和表达总是令人惊心动魄。巨大尺寸的三明治、牛奶河,几乎没有咬过就随便丢弃的水果……深陷饥饿的困境,所以卓别林饰演的男子从未有过政治意识。罢工对他来说是一场灾难,因为这让确实饿得头昏眼花的人害怕。”

    因此《隐入尘烟》的高口碑加低票房毫无悬念。

    在任何一个档期,苦涩的况味都不可能是票房的宠儿。

    不必扯上回避苦难、娱乐至死也很好理解,《隐入尘烟》整个宣传期唯一一个出圈的话题,是海清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在农村上旱厕时手机掉坑里的短视频。

    而看了这个短视频哈哈大笑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海清是在为哪一部电影做宣传,而认为这只是“你是我的神”的续篇。

    其实,说中国院线电影拒斥贫穷和苦难也不准确。

    在近几年,聚焦弱势平民的影片并不鲜见。

    我们能看到偏向现实主义的《一江春水》《南方车站的聚会》,其主角都在社会地位或地理位置上处于边缘。

    同时受到“小人物主旋律”的大趋势影响,《我和我的家乡》这样的当代献礼片,也把目标投向山区、农村和都市里的外卖员。

    社会边缘人的角色更穿行在更早几年的第六代电影里,从盲人推拿从业者(《推拿》)、下岗工人(《地久天长》),到小镇青年(《站台》《任逍遥》)、外来务工人员(《世界》《天注定》)。

    如贾樟柯所说:

    “贫穷不是一种奇观,而是一种通感。”

    在这些来自各行各业、天南海北的角色的故事里,阶层分异是每个房间里的大象。

    但《隐入尘烟》在这些电影之间仍然是特别的。

    特别点在于,当以前述影片为代表的千禧年后的中国电影,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的撕裂与彷徨时,《隐入尘烟》中的贫困仍和乡村紧紧相连。

    这里的乡村概念,又以土地为核心,就如电影开头那片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黄沙。

    有趣的是,当我们把《隐入尘烟》的土地展示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对比时,会发现美学上的近似,但同时观察到迥异的内核:陈凯歌先声夺人的《黄土地》和多年后张艺谋的《一秒钟》里,都能看见西北的荒原。

    第五代电影的黄土地就是这般阔远而奇伟地成为了“国家的寓言”。土地是历史沉默的见证者,吞噬泪水、胶片、创伤和回忆。

    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乡村则往往是失语的。

    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第六代导演的青睐属于展示更多变化的工厂、舞厅、城中村和钢铁森林。

    或许仅有贾樟柯的近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出现了汾阳村庄里或碧绿或金灿的土地。

    片中,他放弃了标志性的低饱和度色调,让村民在明亮的土地上耕作、朗读诗歌。

    但这种有强烈人工构建感的场景,又无形催生了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对纪录片中话语的天然权威保持怀疑的距离。

    《隐入尘烟》中,土地的影像既不像第五代的史诗寓言,也不像第六代的反抗武器。土地就是土地。它是主体,远在成为喻体之前。

    当代电影观众好像都忘了,耕种本来就是一个大工程,在缺乏机械化的荒原上,足以耗费从日出到日落的完整一天。

    对于农民来说,这就是唯一的经济来源,系着全部的身家性命。这份对土地原有却在银幕上冷落许久的重视,被《隐入尘烟》归还。

    所以你可以看见,影片中明晃晃的日头下,夫妇俩基本都在土地上忙碌。其他剧情则只在夜晚发生:进城献血、饲养家禽、交流感情……

    我们或许已经忘记有多久没在大银幕上看见详细的耕种,而且其并不以人物生存的背景板、田园生活的主色调,或大叙事宣传黑板报的形式而存在。

    在巨细靡遗的日常化展示的同时,导演李睿珺的影像又是相当煽情的。

    他极为深情地描写这片有强大包容性的土地。

    尤其是当主人公因为经济窘迫和身体残疾被同类弃绝时,他们面向的土地给予了他们无差别的关怀。哪怕这种关怀只是最普通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隐入尘烟》的豆瓣长评区里,李睿珺写了一首诗,结尾颇为动人:

    “刚到村口的疯子/充满爱意地看着围向/他的十个孩子/其中九个向他丢来土块/只有一个在他碗里放了馒头”。

    对于马有铁夫妇来说,这往他们碗里放馒头的唯一一个人,或许就是这片无言的黄土地。

    很多人注意到海清所饰演的曹贵英在影片前段保持沉默。

    她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不抽。”

    她反对村民们利用道德绑架,迫使马有铁给村里首富献血。

    这被视为她找回话语和主体性的瞬间。

    当然,她的声音没有得到重视,一如在影片后段马有铁被多次抽血时,她颤颤巍巍地说“血已经抽满了”,但血还是汩汩地往外流。

    时常会觉得,在影视作品中做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要比做一个贫穷的人更惨——当然最惨的事实还是,贫穷往往直接和失声挂钩——因为这样的角色,不但不能获得同属虚构宇宙内的其他角色的理解,甚至也会因为“坚持不为自己辩护”且“拥有奇怪的脑回路”,而失去全知的观众的同情。

    就像在《黑暗中的舞者》豆瓣高赞短评区里,就有这样的评论:

    “比人性更可悲的是,主角智商与情商双低。”

    “……善良过了头就是愚蠢了,智商情商都很低,注定了塞尔玛这个结局。”

    在政策传递的全过程中,马有铁与曹贵英都没有说话。

    影片中有一幕,在官方人员离开房间后,曹贵英被发现失禁了。

    在这一刻,缄默失语和病理表现把声量的不平衡性与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展露无遗。

    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在庶民发声的议题上,更应该被审视的不是边缘弱势的唇舌,而是处于中心的耳朵。
    第(2/3)页